一場新冠肺炎疫情,把全國人民對生物科技的關注拉升到史無前例的高度。 以往大多數人只知道,或只想知道“什么藥,可以治療什么病”,經歷這場疫情后,“血清”“細胞”“培養基”等專業詞匯開始進入更多普通人的認知領域。 國內疫情暴發期間,大多數人過起了“宅”生活,周游反而很忙。她的公司一直致力于以現代馬業為基礎的生物技術研發,主要產品為馬血清,是細胞培養的重要原材料。疫情期間,周游每天督促自己和公司員工“快一點,再快一點!” 作為一家生物科技公司的執行董事,周游深知生物科技在現在社會的重要性。面對疫情,周游比別人更加焦慮和倍感責任。 她不斷催促自己腳步的動力還有一點,人們對于生物科技的應用需求越來越迫切。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迅猛,強化了人們對生命和健康的重視,也讓更多人有意識地走近、了解生物科技。從抽象化的無人知曉,到具體化的有所耳聞,人們認知上的變化反映出當今社會生物科技領域與我們日常生活的距離正在縮小。
生物科技離普通人多遠? 誰在乎生物科技的發展?不難發現,關心、重視生物科技發展的視角正逐漸從國家層面向百姓階層擴散。 疫情是最好的試金石,從2003年的非典疫情,到如今的新冠肺炎疫情,提升了人們對于生物科技的認知,疫情中的診斷、治療及預防都出現了生物科技的身影,凸顯了生物科技的應用價值。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帶動了對白蛋白、疫苗、血制品等產品的需求,甚至提升了相關產品研發的迫切性和分量。生物科技產業,正逐漸從幕后行至臺前。 需求點,正是人們對生命和健康的日益看重。 關注健康,正在越來越多的百姓心里扎根。一些與健康相關的,更多基于生物技術的食品、產品正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范圍。 專業人士指出,生物科技是中國經濟未來的重要增長點之一,在“十三五”規劃中,生物技術相關的醫療健康、制藥、生物能源、環境保護、現代農業等領域都將迎來發展良機。

行業“上座率”直線拉升 如果把我國生物科技領域比作行駛中的列車,近年來搭上這趟列車的人、企業越來越多。 中國醫藥協會數據,中國生物醫藥行業企業個數2017年、2018年連續兩年同比增長,2017年為1014家,較上年同比增加4.43%;2018年達到了1055家,較上年同比增加4%。 隨企業個數的不斷增加,行業的規模也不斷壯大。特別依托資本市場、政策等支持,行業規模將進一步擴大。 有研究機構預判,在疫情的影響下加上國家對生物醫藥行業的重視,預計到2025年我國生物醫藥行業市場規模將超過5000億元,2020-2025年我國生物醫藥行業市場規模將重回2017年前10%-15%的增速。 生物科技,在很多企業看來,當屬一片沃土。生物產業被認為是當今發展快的行業之一,這也促使很多企業快速加入生物科技產業之列。 據中國醫藥協會不完全預計,到2020年中國廣義生物醫藥市場規模將達4萬億元。 良好的前景預期,同時吸引了大量青年人才的儲備。很多青年學生從大學專業上就做出了選擇,走進生物科技相關專業的知識殿堂。 最近十年,生物科學(技術)學科興起,甚至被稱為最具發展潛力的十大專業之首。而該專業的就業前景,更是被很多學子定義為“潛力股”。 信心同樣來自國際。藥物化學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南開大學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陳瑤介紹,2022年左右生物醫藥的全球市場份額應該在4000億美元以上,在醫藥里面價值將非??捎^。 《“十三五”生物產業發展規劃》將生物產業的重點領域分為七類:生物醫藥產業、生物醫學工程、生物農業、生物制造產業、生物能源產業、生物環保產業以及生物服務產業。
我國生物科技發展亟需“告別依賴” 2019年11月,中國抗癌藥首次在美獲批上市,標志著中國的生物科技行業取得突破,被譽為中國生物科技行業里程碑的一步。 事實上,生物科技成為近年國際上的戰略必爭之地。而我國生物科技領域的發展在國際上相對滯后,起步較晚。特別是在生物醫藥研發方面,我國最早基于進口國外原藥,然后復制研發。 告別對國外、對進口的依賴,仍是目前我國生物醫藥研發亟需解決的課題。 周游擔任執行董事的蒙馬(天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直致力于以馬業為基礎的生物技術研發和科技成果轉化,提取優質馬血清,經無菌采集、分離,用于神經細胞培養。 之前,我國一些細胞培養多用牛血清,且主要靠進口,造價高、對外依賴性大。而蒙馬(天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取馬血清用于細胞的技術,不僅實現了進口替代,而且解決了核心技術淺薄問題,保證了我國在生物科技持續研發和攻關的原料穩定安全供給。 藥物化學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南開大學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陳瑤介紹,馬血清在細胞培養,尤其神經細胞培養等方面的功效,很多研究機構、文獻都提到了獨到之處,比較公認。且目前國際上介入此方面的研究還相對較少,一些獨特性、甚至不可替代性的研究目前具有獨家權威性。 擺脫進口依賴,馬血清的案例是個很好的參照。自我更變“復制”的模式,從源頭開始,一步步實現自力更生,才能實現我國生物科技領域的良性循環,甚至駛入快車道、超車道。 陳瑤介紹,進口依賴的形成主要源于國外在材料價格、品質方面的優勢,而想要打破壟斷、擺脫進口依賴的關鍵需要國內在這兩方面盡快提速。
立足未來,需要“多條腿走路” 而告別依賴只是我國生物科技發展解決的第一步!實現國際化趕超,占領生物科技領域制高點,把握權威性,才是關鍵的一步。 近年來國家加大對生物技術創新和生物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使中國生物科技產業保持快速發展勢頭,但目前我國生物醫藥和生物技術的發展仍面對強勁的國際競爭壓力。 中國的生物科技領域發展還處在早期階段,對比歐美、西方國家,我國相對起步晚、發展滯后?!昂芏嘈》肿赢a品,包括蛋白、酶制劑等,多年前歐美已經達到非常好的品質,處于很高的研制、生產水平?!标惉幷J為,特別在推進成果轉化方面亟需摸索出一條有效之路。 一個完整的生物科技發展產業鏈包括研發、審批、生產、應用推廣等環節,內含大學、醫院、研究所、大中型藥企、創業公司、研發服務及外包公司和生產廠家等各種組織。良性循環的生物科技產業發展需要各組織的鏈化參與、推進,最終真正把一些成果轉化為應用。 而想要立足國際,實現趕超先行的歐美、西方國家,多條腿走路也很必要。 周游和她的蒙馬(天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是最好的例子。一方面致力于馬血清的提取,用于細胞培養;另一方面還緊跟大健康的市場需求,立足于生命科學領域,著手細胞工程及生物技術在護膚領域的應用等。 而定制化服務更是為公司的發展打開了另一片市場。周游介紹,公司超前構思,針對高校研究機構不同的培養需求,根據專家前沿技術和數據支持,給出專業意見,推出了定制化需求,節約科研試錯成本。 當前,生物科技領域已經成為國際競爭的戰略高地,“查缺補漏,補短板的同時,還要樹立超前意識。對于國際上正在進行或未開始的前景性研發要提前走一步,做到顧此不失彼。”陳瑤對于國際競爭的緊迫感來自對生物科技行業的熟知。 近年,我國很多生物醫藥研發機構、企業相繼經歷了斷供的考驗,擺脫進口依賴迫在眉睫,這也倒逼著我國生物科技領域的自我變革。 |